近日,哈医大一院心内科公永太教授带领电生理手术团队,成功开展国内新一代“可取出”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治疗新技术,并连续完成两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为患者带来了更为安全、便捷的治疗方案,同时提升医院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
67岁的孟女士(化名),因“心率缓慢1天”入哈医大一院住院治疗,动态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三度房室传导阻滞,R-R间期≥2.0秒共1036次,最长为5.9秒。经询问病史,孟女士既往曾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以及左心耳钳夹(左房减容),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
因为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性,以及患者多次手术后心脏结构的复杂性,哈医大一院心内科团队高度重视,王召军教授等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基于指南推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患者不愿受有线起搏器的束缚的愿望,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王召军教授团队决定为患者植入新一代长寿命/可取出的无导线起搏器治疗。
由于患者既往曾多次行心脏手术,双房增大,结构非常复杂。哈医大一院心内科医疗团队凭借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制定了精准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在植入过程中,团队密切配合,多次测试起搏参数,选择最优位置,仅30分钟便完成了这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公永太教授介绍,相对传统起搏器,该手术无切口,通过微创方式即可将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脏,减少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仅6小时患者即可下地,同时,也避免了传统起搏器的伤口及囊袋出血风险。
78岁的梁女士,3个月前感到心悸、胸闷,曾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患者为进一步诊治而入哈医大一院治疗。动态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心房颤动,R-R间期超过2秒3次,最长一次7.2秒,符合心脏起搏器植入适应症。梁女士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胃炎以及贫血等疾病,结合患者病史分析,若植入有导线起搏器可能发生出血及感染等情况。手术团队经过研究讨论、缜密评估,分析各种起搏器植入方案后,最后决定植入对患者风险较低的无导线起搏器。
手术非常顺利,仅一次跨瓣和一次定位,便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到最佳位置,术中实时进行测试提示阻抗、起搏、感知参数非常好,对接栓模式和摇摆测试确认稳定性后,成功释放无导线起搏器,患者在局部麻醉下,全程清醒,无明显疼痛与不适。
王召军教授介绍,此次成功植入的无导线起搏器采用了创新的“主动螺旋”技术,显著减少了手术风险,实现了手术过程中的实时监测和精准固定,其“可取出”的设计,能够在起搏器电量耗竭后按需取出,同时,也可以根据患者疾病进展,未来可升级成为更加生理的双腔无导线起搏。
公永太教授指出,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是通过微创方式植入患者心脏,无需传统起搏器所需的导线和囊袋,避免胸部疤痕和常规起搏器囊袋及导线带来的潜在并发症,显著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不仅适用于高龄、有多种慢病、外周血管穿刺困难、感染风险高的人群,对于有美观、职业等特殊需求的患者而言,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是最佳的替代方案。
新一代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技术的成功开展,充分展示了哈医大一院在心脏起搏技术领域的领先实力。医院始终致力于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医疗服务。
杨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