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医疗中心,医疗专科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
近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悦书记、潘宇副院长、医务科李峒作主任以及心内科主任公永太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由王召军教授带领的电生理手术团队成功实施食管牵开保护下的房颤消融手术,标志着该院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这一新技术在国际上属于前沿概念,通过将食管从左房牵开,使术者能更安心地进行左房后壁射频消融操作,同时避免心房食管瘘的发生,提高了房颤消融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患者为阵发性房颤,合并肥厚性心肌病,需要较高的消融能量确保透壁。但术前的CT影像提示患者的食管紧贴左肺静脉后壁拟消融线,食管损伤风险高。在手术过程中王召军主任带领的电生理手术团队创新性地使用了食管牵开球囊,将食管牵移远离拟消融点,为患者的食管提供了全面保护,再行高能量消融确保有效性。
▲食管经球囊牵移后远离拟消融点
▲无食管损伤后顾之忧后,行充分的消融
在房颤消融手术中,保护食管一直是医生们关注的重点。由于食管与心房后壁解剖位置相邻,传统的消融技术可能对食管造成热损伤,进而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心房食管瘘。食管穿孔进展缓慢,早期无症状,但一旦瘘道形成,后果极为凶险。细菌和气体从食管瘘进入心脏,会引发严重的菌血症和空气栓塞,导致发热、脑梗、心梗,患者通常在数小时内死亡。研究显示,AEF的整体死亡率超过75%,一旦发生,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为了避免AEF的发生,目前指南推荐使用后壁低能量消融,虽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食管损伤风险,但透壁性损伤不彻底,仍可能导致异常电传导未完全阻断,存在复发的风险,限制了房颤消融的长期效果。当前,国内外尚无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案。因此,如何在确保消融效果的同时避免食管损伤,成为了消融技术发展的关键挑战。
在这次手术中使用的食管牵开球囊,不仅能显影食管(Show),确保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准确定位食管位置,还能固定食管(Fix),防止其移动,同时还能改变食管解剖位置(Shift),为医生提供更广阔的操作空间,从而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大大弥补了传统房颤消融手术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不足。通过调节食管的左右位置,使其远离消融点,有效降低了95%的食管损伤风险;另一方面,术者可以使用高能量射频消融左房后壁,更彻底地实现透壁损伤,大大提高了手术的长期效果。研究显示,术中食管牵拉组一年不复发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0个百分点。
王召军主任带领的电生理手术团队在临床工作不断实践、创新,王召军主任表示:“食管牵开球囊,为房颤消融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不必再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间取舍,而是可以两者兼得。其将进一步推动房颤消融手术技术的发展,提升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更多的房颤患者带来福音。”
[专家介绍]
公永太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医大一院心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肿瘤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肿瘤分会肿瘤心脏病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和《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青年编委。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冠心病介入培训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出版译著4部(副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入选黑龙江省政府首批“头雁”团队学术骨干。黑龙江名医、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
王召军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哈医大一院心内七病房主任,博士,硕士生导师,全国介入基地培训导师,主攻起搏器植入,射频消融手术等治疗心动过缓,室上速,房速,房扑,房颤,室早,室速等心律失常。黑龙江省起搏和电生理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青年委员,黑龙江省医促会心律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第五届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老年医学心血管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开展各种复杂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最新开展室上速最短时间日间手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射频消融术,全三维零X线治疗室性早搏,心内超声指导下零造影剂、零X线消融房颤,脉冲场消融房颤等特色新技术,创新应用获黑龙江省新技术一等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指导大学生获创新创业项目铜奖三项,省金奖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评审专家。心内电生理创新获国家发明专利三项。
Copyright 2010 哈尔滨医科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附属第一医院 版权所有 黑ICP备05004837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 Copyright 2010 哈尔滨医科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附属第一医院 版权所有 黑ICP备050048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