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也是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下面,我谈几点想法。
一、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我们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同时,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所以,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就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过程,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创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新局面。
这些年来,我们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二〇一六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二〇一一年下降百分之二十六点九,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百分之二十点九;七十四个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二〇一三年提高十三点七个百分点,京津冀PM2.5平均浓度下降百分之三十三点三;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劣V类水质比例比二〇一〇年下降七点九个百分点,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比例提高十六点四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比二〇一一年下降百分之二十四以上、用水量下降百分之三十以上;全国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总量累计降幅超过百分之十三,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百分之十六点六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二左右。我们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率先发布《中国落实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二〇一六年,在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专门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正如大家所说的,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几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这一点必须充分肯定。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总体而言,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一些地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在频频发生、屡禁不止!
从生态看,生态退化依然严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面积仍占陆域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一和百分之三十,耕地退化面积占四成以上。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五十亿吨,流失土壤养分相当于四千万吨标准化肥,因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的耕地超过三亿亩。可利用天然草原百分之九十存在不同程度退化,中度以上明显退化的接近百分之五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全国面积大于十平方公里的六百九十六个湖泊中三分之一以上发生严重萎缩,天然陆域湿地面积减少百分之二十八。沿海大量自然岸线和滩涂水域被占用,自然岸线保有率已不足百分之四十。
从资源看,资源利用依然粗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水资源产出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六十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世界先进水平的两倍。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一百四十九平方米,人均村庄用地三百一十七平方米,远超国家标准上限。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不到一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远低于零点七至零点八的世界先进水平。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海河、黄河、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百分之一百零六、百分之八十二、百分之七十六,北方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开发利用率达百分之八十五,其中河北、天津、河南、山西超过百分之一百。地下水超采严重,超采区面积达三十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超采地下水一百七十亿立方米,由此引发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土地荒漠化、泉水衰减等一系列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华北平原形成了巨大的漏斗区。
从环境看,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远高于环境容量,区域性灰霾污染和流域水污染仍呈常态化。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每年入河量超过九百万吨,全国百分之三十二的河流和百分之十一的湖泊污染物入河量超出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全国监测评价的河流湖泊中,百分之二十三的河道长度、百分之五十五的湖泊面积水质劣于Ⅲ类,主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只有百分之七十左右,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不达标率仍有百分之六点四和百分之十五,城市黑臭水体问题十分突出。
从农业看,面源污染依然较高。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三点七、百分之五十七点二、百分之六十七点三。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为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粪便。我国化肥施用量占世界三分之一左右,高于耕地面积占世界的比例;化肥、农药综合利用率仅为百分之三十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残留的化肥和农药经过降水、地表径流、土壤渗滤进入水体中,导致土壤和水环境恶化。
从消费看,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仅就粮食看,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环节存在大量浪费现象,餐桌上的浪费尤为惊人。有人作过调查估算,全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高达二千亿元,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包装浪费现象也很严重,一些中高档消费品甚至普通消费品,在包装上里三层、外三层。过度包装,严重浪费资源,助长不健康消费心理。
上述这些数字,反映了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每一个都是沉甸甸的。
我之所以这样详细点出生态环境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就是要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扎扎实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抓好。如果不重视、不抓紧、不落实,任凭存在的问题再恶化下去,我国发展必将是不可持续的。
正因为如此,我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看得很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一些严重损害生态环境的事情作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比如,我分别就陕西延安削山造城、浙江杭州千岛湖临湖地带违规搞建设、秦岭北麓西安段圈地建别墅、新疆卡山自然保护区违规“瘦身”、腾格里沙漠污染、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木里矿区破坏性开采、甘肃祁连山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作出多次批示。我之所以要盯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是因为如果不抓紧、不紧抓,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
Copyright 2010 哈尔滨医科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附属第一医院 版权所有 黑ICP备05004837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 Copyright 2010 哈尔滨医科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附属第一医院 版权所有 黑ICP备05004837号